“缺钱”“缺共识”,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如何推
分类:体育 热度:

  在中国,有20%左右的成年人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处于结核病潜伏感染状态。如果能在他们之中及早识别高风险人群,并进行预防性干预,不但可以减少高风险人群发病风险,使他们避免遭受后续可能长达数年、月治疗费用动辄千元的治疗,还能有效降低疾病社区面的传播。

  结核,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尽管我国结核死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患者基数大、疾病负担重且近年来结核发病率下降的趋势有所减缓。根据近期发布的《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主动筛查”和“预防干预”将是未来五年结核病防治的重点。

  但“预防干预”是针对易感但未发病的人群。在不干预的情况下,结核病潜伏感染者(LTBI)中仅有5%~10%会在日后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经筛查发现的阳性LTBI发病风险更高,却也非必然事件。

  “没必要”“不能报销”“担心老人不耐受”“恐有耐药风险”“医务人员认知度不足”“疗程较长者依从性差”,在第一财经采访了解过程中,为了“防病”而“用药”,这项从全人群来看具有显著成本经济效益的公卫措施,诉诸每个应诊者个体、每个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身上时,“体感”可能不尽相同。

  多名受访业界人士认为,随着新筛查工具及更短的预防性治疗方案的出现,结核病防控正从过去“因病就诊”走向“主动发现”。但预防性干预的落地推行,仍需加大经费投入并提高公众和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认可度。

  “如何把结核病防控中的预防性干预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中?这个想法正在磋商过程中,后续有望得到支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对第一财经记者透露。

  预防性治疗面向谁?为何重要?

  在近日由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主办的一场研讨会上,赵雁林介绍说,在中国平均每2分钟就会发现3名结核病患者,不到3小时就会发现1例耐药结核病患者,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74.1万例,每年新发耐药结核病2.9万例。作为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三位,中国结核病防控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结核病50%~70%的传播发生在诊断之前。”赵雁林说。

  “诊断”依赖患者主动就医,是被动发现结核病患者的方式。要想阻断和降低前述50%~70%的传播风险,业界观点认为,就需要在“被动发现”的基础上,强化“主动发现”,在结核病风险较高或医疗服务受限的特殊人群中开展系统性筛查,并对其中的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治疗。

  所谓预防性治疗(TPT),是指向被认为可能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TBI)并有结核病发病风险的个体,排除结核病后,按预定的疗程服用一种或多种结核病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这种风险。

  中疾控曾做过一个预测模型:为实现中国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2025年阶段性目标,当前亟需提高结核病防控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可及性。具体做法包括四点:监测和控制肺外结核及人畜禽共患结核的传播风险,加强主动发现,开展预防性治疗。

  “在缺乏有效结核病疫苗的情况下,结合系统性和主动的结核病病例发现和治疗,为高危人群提供预防性治疗,是降低发病率最有效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世界卫生组织(WHO)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表示。

  哪些是高危人群?早在2013年原卫生部印发的《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中就指出,对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在征得本人同意后对其实施预防性治疗。

  根据《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规划要求,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率到2025年达到60%及以上,到2030年达到80%及以上。

  此外,在2017、2019和2020年的相关文件中,先后明确对学校聚集性疫情中的“单纯PDD强阳性、胸部X光片正常”的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和结核病发病高风险儿童、与病原学阳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的5岁以下儿童结核感染者等开展预防性治疗(试点)。

  伴随中国老龄化加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副主任张慧认为,未来是否需要专门针对老年人群开展预防性治疗,是接下来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中疾控数据显示,老年人群结核潜伏感染率是15岁以上人群的2倍,发病率是全人群的7倍,占结核病死亡人数的50%~60%。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65岁以上年龄组结核病发病占比已从2015年的19%增加到2023年的22.3%。所以,遏制老年人发病,对实现中国“终结结核病流行”策略,至关重要。

上一篇:少吃真的能让便秘减轻吗?便秘患者饮食需注意少吃真的能让便秘减轻吗?便秘患者饮食需注意 下一篇:身体这3个部位越“干净”,越易长寿!快来解锁身体这3个部位越“干净”,越易长寿!快来解锁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