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网红脸”,古镇如何亮牌
分类:文化 热度:

  历史文化底蕴和秀美自然风光兼具的古城小镇,一直是人们打卡游览的热门。不过,与这火爆相伴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旅游目的地同质化严重、景区活动内容老套乏味、配套服务跟不上等成为“小镇游”普遍的“槽点”,照搬照抄商业模式,形成了所谓的“网红脸”。如何让小镇旅游意蕴更深厚、特色鲜明又地道,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历史城镇的发展模式呈现出自身的多样性特征,浙江桐乡的乌镇奉上了自己的答案。十年间充分打造“戏剧小镇”文化IP,或许能带给行业更多的启示。近日,记者到访乌镇戏剧节,探索古镇经营的门道。

  戏剧+古镇,

  愈加浓烈的文化基因

  10月19日,第十届乌镇戏剧节开幕。静谧的水乡小镇进入了为期11天的狂欢,广大游客因戏沸腾。青砖白瓦、小桥流水,就此有了更多欢快的模样。

  戏剧节时间里的乌镇,大戏好戏连台。《H-100秒到午夜》《童话传奇》《等待戈多》汇聚世界剧坛巨匠,《雪》《臭虫》《阿Q正传》让文学与戏剧共生共舞,《暴风雨》《培尔·金特》《终局》与经典剧作深情相拥,《宇宙飞船中间的窗口》《倒行逆走新世纪》《我和我私人的新华字典》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断突破边界,还有舞蹈剧场、环境戏剧……让人不由惊叹,古朴清丽的千年小镇竟有如此大的艺术包容性。以传统风貌作为戏剧节的承载,拥有艺术节的小镇不再“古板”,拥有小镇的艺术节不再“高冷”,呈现出国际化、专业性、当代性的戏剧面貌。

  小镇与戏剧奇妙碰撞,令市井文化与先锋文化有趣交融。乌镇的砖石土木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无数游人、戏剧爱好者奔赴而来。记者在售票平台看到,戏剧节所有的剧场演出票早早被抢空。现场,青年竞演、小镇对话、子夜朗读会等周边活动,大排长龙。有趣的是,即便没有抢上剧票的观众,也没有特别苦恼。因为走进乌镇,就会被浓烈的艺术氛围包裹:不同于传统的戏剧节形式,乌镇戏剧节容纳不同受众人群,在街道巷弄、户外广场,便可随处欣赏各种精彩,巡游演出、装置艺术、肢体剧、舞蹈、相声、默剧、前卫戏剧……包罗万象的表演艺术形式共同构成隔绝喧嚣、如梦如幻的戏剧寰宇,就算不懂戏剧的普通游客在这里也能与戏剧产生联系。

  戏剧+古镇,这是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乌镇蹚出的一条新道。十年的探索,显示出二者极强的适配性——古镇的文化特色没有弱化,在戏剧节的影响下,显示出更加浓烈的文化基因。一位当地居民王先生告诉记者:“戏剧节做起来之后,将南浔古镇等原有的游客群体都带来了乌镇,很多游客认为,江南古镇看一个乌镇就够了。”

  戏剧+古镇的作用明显,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有目共睹:自2013年乌镇举办首届乌镇戏剧节起,十届乌镇戏剧节共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大师、新锐导演的238部特邀剧目(其中106部为外剧);青年竞演单元吸引超10000人注册报名,入围161部青赛剧目;189场小镇对话、超1万场古镇嘉年华表演拉近了戏剧艺术与大众的距离;上百万名观众共同参与其中。乌镇戏剧节让戏剧走出都市,不再是独属于城市的文化活动,而是融入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活跃的小镇,与当地的在地文化、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戏剧体验。

  起初,乌镇戏剧节发起人陈向宏只是想在这里做个文化节庆活动。没想到,十年之后,乌镇戏剧节不仅在专业层面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戏剧艺术,让更多国内观众了解世界戏剧的发展趋势,也在文化建设层面映照出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属于中国小镇的一种文化追求。“戏剧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渗透力是不可估量的,就像乌镇的传统与现代交融并蓄一样。小镇是戏剧的舞台,戏剧是小镇的生活,十年过去,我们欣喜地看到乌镇戏剧节已经不仅仅属于乌镇,而是成为一种小镇的社会文化现象。”陈向宏说。

  古镇经营,

  要夺得年轻人的心智

  可以清楚地看到,夺得年轻人的心智,是古镇经营一张重要的底牌。古镇的戏剧节,富于青春活力。戏剧节期间,大批90后、00后奔赴而来。

  他们一面奔向戏剧。青年竞演、小镇对话、子夜朗读会都给人以艺术的沉浸感,让青年可以同时空表达态度,实现与主创、与同龄人的共情互动。特别是子夜朗读会,围坐在一起的年轻人以“阅读+表演”的朗读形式,将《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待戈多》《仲夏夜之梦》《肖申克的救赎》等经典重写改编,加入这样的戏剧行为,让他们的生活乃至内心节奏都忽而慢了下来,发现旅游可以不必面面俱到、无须当景点打卡“特种兵”,来一场与文学、戏剧、艺术的接触,就会得到更丰沛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叙事游戏体验。

上一篇:在考古中重新认识“乡土”与“家国”在考古中重新认识“乡土”与“家国” 下一篇: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破500亿元 国产片包揽前十2023年全国电影票房破500亿元 国产片包揽前十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